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以本为本”的教育方略,我院社会学系开展了“群学与生活”社科经典读书会系列活动。读书会致力于切实增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与人文交流,提升本科生的文献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亦是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第二期:《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⑦
作者:叶艾嘉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阎云翔先生基于在东北的下岬村展开的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分别从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从小在城镇长大,我只是偶尔会在放假期间去看望爷爷奶奶,所以我对农村是不甚了解的,或者说,是不感兴趣的。在读完《私人生活的变革》之后,我对农村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历程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有了新的认识。
阎云翔先生观察到,在有关中国家庭与亲属关系的大量著述中,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所以这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个人及其情感生活上。在家庭私人化、夫妻亲密关系、以及家庭生活中个人情感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个人的意识日益强烈,而且越来越自我中心等这些社会变化趋势中,国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于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有我想展开探讨的点,但我想主要就第七章—“老人赡养与孝道的衰落”表达我自己的感受。因为在我家乡尊重老人的观念一直都在,所以我基本没有听说过像作者在文中里提到的老李自杀以及另外一个71岁老汉在家里上吊的悲剧。在传统观念里,父母于我们有生育之恩,赡养老人是成年儿女对父母的回报,是理所应当的事。可是这个逻辑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不再将养育之恩看得那么神圣,传统孝道不复存在,而是将其与责任和义务划上了等号。不禁想到做父母以后可能都需要持证上岗了,持证是想要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所谓的不出错的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孩童自杀率上升,而究其上升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家庭教育;但我觉得另一方面就像是文中所讲的这也是防老措施的一种缩影,时代变革后的父母需要和孩子相处好从而降低自己老无所依的风险。再探讨下如今的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去网上报道的一些老师偏激地对待学生的新闻,在我没有离开我的家乡之前我一直觉得严师出高徒没有什么问题,而学校规章制度严格也是合理且应该的。但是在我和南方室友交流之后,我发现不是这样的。规章制度严格在他们看来是学生素质低或者是这个学校能力差的表现,但实际上这个学校的学生质量和教学水平都很高。老师对学生要求高并进行适当的体罚会被网暴甚至辞退,没有人会像以前觉得这是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不再有可信度。如今,父母讨好子女都变成了一种公开的竞争,作为孩子,我觉得这种转变能够得到更多父母的爱和关心;但换到父母的角度来讲,自己耗尽心血培养一个孩子最终还要靠讨好才能不致于自己落到个老无所依的晚年凄惨,那么人们的生育意愿又怎能不降低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下岬村的实施,确实,这个政策的执行在短时间内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但从作者所讲述的下岬村的状况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即使不实施,出生率也会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新型生育文化里,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相信多子多福,由于抚养子女的成本上升,而子女对于父母的用处却在急剧减少,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很大的质疑,再加上当代人作为个人其幸福观比前辈更个人化且更物质化,他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以及个人的权利意识使得他们对传统的生育观打了问号。我这一代人里通过聊天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大家对养育孩子这件事比较抵触,会觉得为什么要给自己平添麻烦和负担呢,觉得自己一个人会更自由和轻松……所以,出生率下降是必然的。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像下岬村里的晚年凄惨老人有很多,而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够健全,老无所依成为人们不安的因素。
在家庭变迁里,国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推动了私人生活的转型,但也同时导致了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的急剧发展,在最大限度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因此,国家近些年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不至于社会道德秩序崩盘瓦解。所以,我虽然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人际交往的世俗化,大家都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但同时在一些危急关头时刻,我们又能看到中国人的团结意识,国家利益和自己内心的传统道德责任在这种时候成为了凝聚大家的力量,所以我觉得作者仅仅关注到人们的无道德行为是不够全面的。
最后,阎云翔先生在本书总结道,其所描述的个性与个人主义的兴起是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予以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非集体化之后商品生产与消费主义的冲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期间,国家起了关键的作用。作者认为下岬村私人生活的转型从三方面形成了一个悖论的过程,国家是一系列的家庭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最终推动者,在非集体化后国家对地方社会之干预的减少却引起了在私人生活发展的同时使公众生活迅速衰落,村民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基本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之内,从而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最终变成了无功德的个人。长此以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断裂不断继续下去,而个人也无法在社会义务与私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的发展。没有了传统人情文化道德的束缚,而法律制度却有局限性,社会便难以持续稳定运行了。